新概念中文课程

课程简介

新概念中文 是一套很受欢迎的地地道道的海外本土化多媒体教材,适合四岁儿童到高中生使用,它是根据海外儿童特定的语言学习环境,教育背景和学习条件,在北美二十多年教学实践中精心设计、反复修改而研发的,它注重知识性、文化性和趣味性。本教材的重点在于让孩子在尽短的时间里达到自由阅读(在前六年内学完近2000左右常用字),为海外的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希望。教材的学习形式包括识字、拼音、句型、语法、阅读、写作、电脑输入、中英文互译等。课文内容包含中国文学、地理、历史、哲学等中国文化的丰富知识。

《新概念中文教材》全套教材包括24册书,2本汉语拼音,配套阅读36本。

  • 教学对象:会听说普通话的学龄儿童。
  • 系列教材:针对学习时间少,语言环境弱每周仅2小时中文课的海外孩子设计,包括:24册书,40本分级阅读,高年级以Ap中文为大纲。
  • 教学目标:扎实掌握近3000常用字,达到自由阅读写作。

课程优势&教学方法

独特的教材形式

一年级 ~ 四年级: 集中识字,学生认常用汉字近1500个、词汇2000个左右,这些字词在一般读物中的出现率高于95%。四年级开始,增加简繁体字交替训练。

五年级 ~ 六年级: 学习儿童小说阅读,电脑输入汉字。学习查字典,学习系统中文写作。引入当代作家文学作品、学习简单的英汉翻译。引入当代作家文学作品、学习简单的英汉翻译。

七年级 ~ 十二年级: 结合课文,有系统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化知识以及有代表性的文学家。通过《论语》选读、《老子》选读和古诗词选读等,接触中国思想和文学的渊源。学习日常实用中文(熟悉中文省会考,北美AP中文考试);条件成熟的学生进入《三国演义》、《射雕英雄传》等中文长篇小说阅读。

新颖的启蒙识字

科学证明,不同于学习语音文字,幼、少儿是用右脑整体模式识别方式来认中文字的。现在欧洲很多国家都用认读中文字来开发孩子们的智力。因此,从幼儿阶段开始学习汉字正有利于右脑的开发。三至五岁是儿童大脑发育最快的阶段,也是开发智力的黄金时间。如果儿童从五岁开始学汉字到入学前一年,智商可达110;要是从四岁起开始,学习两年,智商可达120;若是从三岁起开始学,学习三年,智商就能达到130左右。

新概念的幼儿识字从儿歌、韵文、小故事切入,让孩子们唱着儿歌,摆着中文字的“积木” 在涂涂画画中轻轻松松学会中文字。试验教学后,效果显著。教学设计的给爸爸妈妈讲故事非常受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

直接认字、后学拼音

根据汉字是“音、形、义”结合的特点,采用直接认字,后学拼音。重点培养孩子对汉字的识别能力,避免孩子对拼音的依赖,先不教拼音,不用拼音,先入为主地直接进入汉字教学,待孩子发展了汉字识别能力之后再教拼音,把拼音作为正音、查字典和电脑输入的工具。 我们从自己的实践已认识到早期认字阶段有拼音辅助对学汉字是一个障碍。拼音文字环境一方面影响了学生发展汉字识别能力,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学生对拼音的惰性依赖。学生念课文,念的是拼音,而不是汉字本身。学生学了多年,学过的字,离开教科书就不认识,更别说读书读报了。直接认字法排除了拼音环境的负面干扰,使花在认字上的时间更有实效。经过我们的教学实验证明,课文内容以认字为主,通过朗朗上口的韵文朗读形式完全能达到集中识字的要求。

高频字教学先行

经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认识300多个高频字时即可进入最初步的阅读状态;认识1000 个高频字就可以读懂一般书报的90%以上的内容;认识1500个高频字,就可以读懂一般书报96%以上的内容。因此,先认高频字是儿童识字提高阅读能力的快捷方式。

由于海外儿童学习中文时间有限,强化认字,科学设计阅读,让孩子在六年内学完近2000左右常用字,尽早跨越早期阅读障碍,达到自由阅读。

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科学地安排家庭作业

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   根据记忆规律设计大量的阅读材料,前后呼应,环环相扣。阅读本来的意义即在变换的内容中重复所学的生字,特别是过去所学的生字,以避免学了新的,丢了旧的,在巩固原有记忆的同时,加深理解,扩大词汇,温故知新。因此,阅读不仅是中文教学中必要的一环,不可或缺,而且还需要有相当的数量。有足够的数量,才能最多地涵盖过去所学的生字。本教材每周配有同步阅读。前四年共收近1000篇阅读材料,都以孩子们生活、中国历史故事和寓言为主要题材,很集中地再现了纯正的中华文化的优秀成份,文章均用学生已经学过的汉字撰写。

科学地设计家庭作业:  新概念中文的家庭作业在1-6年级强化认字阶段要求每天认读本周所有生字。一年级特别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认读本周所有生字:指读课文、朗读课文后的“读词”、认读生字卡片、重排课文字块等等。2-6年级继续采用生字卡片复习本周生字,并通过适量阅读多次重复过去所学。这样的记忆安排符合记忆规律,才能够保证达到教材的设计目标-6年能自由阅读。

小班制授课,巧用电脑多媒体及词汇卡片

我们每个教室都配有电脑多媒体,光盘含有课文朗读、写字示范、生字和词汇的练习游戏等内容。

课堂配有词汇卡片,包括每课的生字卡及生词卡, 经过教学实践证明,认字教学最有效的教具就是课堂用词汇卡片。 我们的学生平时很少有机会看到中国字,对汉字缺少“感觉”。用卡片的目的就是让这些字在他们眼前“晃来晃去”以强化记忆,增加感性认识。以保证学生真正掌握,做到阅读中能“搬家” 。

以激发儿童学中文兴趣为依据,以传播中华文化为依托

本教材取材来源非常之广,并参照了两岸三地各种小学课本以及各种儿童读物,内容有儿歌、故事、童话、寓言、成语故事、幽默、谜语、笑话、中国民间传说、中国神话故事、中国历史故事、中国历史名城、中国名山名水、名人轶事、文学经典名著等,从古到今,应有尽有。让孩子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中文的教学效果

学习效果: 每周2小时,请参考如下时间段内孩子们的学习效果:

半年: YouJia 4岁, Mulgrave小学PK4, 背诵二十多首儿歌, 认识200多个汉字。
二年: Yuri 6岁, 母语: 粤语, Richmond Christian 小学, 能听说国语, 认识600多汉字,
会读中文故事。
四年: Nicole 9岁,Jessie work 小学,能自由阅读《西游记》简写本。
六年: Sean Justin等同学在挑战考、SAT 及AP考试中都获得了骄人的成绩。

 

中文的教学效果

          看了新概念中文学校整理编辑的教材,感想是:中文是应该这样学的。

          首先是它的内容有趣,如今的孩子都欠缺耐性,东西一闷就离开。把跟现实生活实用性不大的语文教材编得生动活泼绝对不容易。

        第二是它选材没有遗忘经典,一些语文名篇,中港台的学校都在教,我们也可以在这份教材中找到。这将成为全球华人的共同文化基础。

        第三是有关中国的内容广泛,包括历史、地理、民族、习俗、节令、文学、科技、丰富的文化遗产、对世界的贡献……

        因此这套教材不止是语文教材,同时是一份文化教材。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对本民族的祖国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把学习语文和认识本民族文化有机结合,一举而数得(包括民族自豪感),是既有心又智慧的决定,这种概念将历久常新。

阿浓

 

    阿浓:香港儿童文艺协会会长,加华作协副会长。曾出版文集过百种。他曾为十种以上报刊撰写专栏,曾出版文集过百种。多年来有15本著作入选中学生好书龙虎榜之“一本好书”,五度被中学生票选为“最喜爱作家”。作品又曾获香港文学双年奖冰心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园丁奖。

        原来自己信心满满地教孩子学中文,但是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少了份坚持,所以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看不到成绩,反而养成了学习的坏习惯。偶尔一次看到报纸上介绍新概念中文的文章,就这样孩子进入新概念学习中文。

        上完第一次课,孩子虽然口头说不想上中文课,但是每天回家后马上先把中文作业做好,乖乖地坐在书桌前朗读,这样一直坚持着。我们看着,心里挺高兴的,就问他原因,原来他看到班里有的孩子比他年龄小,但已经学到很高的level,他要赶上去,否则太不好意思了。

        在新概念学中文,作为家长,最使我满意的,就是学校有一套完整的教材,循序渐进,不管是书本,阅读理解,还是考试卷,都非常的专业,很适合在国外出生的孩子学习用。另外师资也比较到位。特别是今年暑假,我们陆续上了一个月的课程,老师都相当负责,高兴地迎着孩子进门上课,下课后老师每次都会反馈当天上课的情况,更不吝啬地表扬孩子的努力。

        总之,鉴于目前孩子自己愿意学习的前提下,再加上学校的系统教材,负责的老师,相信孩子的中文水平会进步非常快。

Lucas

      原来学中文还可以这么有趣。

Alan(五岁)

      一年来在新概念的强化学习,让我从0到现在会初步阅读书报,最大的收获是找回了自信心。我现在可以和朋友上微信,可以一道去唱卡拉OK,也敢回中国面对那儿的亲朋好友了。

张荣鑫(20岁)

      在新概念学习,我很快就会听说国语,可以和刚从中国来的同学做朋友了。

Yuri(粤语)

      在新概念学习,我很快就会听说国语,可以和刚从中国来的同学做朋友了。

Yuri(粤语)

        我的孩子喜欢上了中文,现在她去图书管会自觉地去借中文书。

Jeffery妈妈

        我的孩子在新概念不仅学会了读写汉字,更了解和懂得了中国文化。很多传统习俗在她看来不再是匪夷所思了。

Michelle爸爸

        新概念教学基础扎实,我的孩子回国上三年级,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跟上了同龄的孩子。

Sunny妈妈

 

 

Want to Hear From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