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海外华人家长有一个共同的头痛——孩子学中文。
学《轻松学汉语》“你是哪国人?”“你叫什么名字”似乎太简单了。我们的孩子在学校只能给老师当助教。
很多家长期望孩子能和国内同步,干脆学起了人教版的《语文》,希望中文英文两不误。但是殊不知人教版语文那是针对第一语言的孩子设计的——为浸泡在中文大语境下,随时随地都在输入中文的国内孩子编写的。
我们的孩子一年上中文课时间仅仅是80个小时,而国内孩子每天几节语文课,还做功课到9、10点的,这能同步吗?而且语文教材的内容在语言难度和心智水平上都是同步上升的。
海外孩子从小英文阅读量大知识面丰富,所以他们往往是心智水平远远领先于中文语言水平的。让他们十多岁了在学人教版二年级的课程,十六岁了还在学《白雪公主》那内容对她们当然是太幼稚了。但是高年级的课文语言文字难度又太大,所以这就形成了矛盾。
那华人孩子该怎么学汉语?
该把汉语作为继承语来学习!
继承语(Heritage Language)是家庭语言(Family Language)。通俗地说,孩子在家说中文,已经具备一定的听说能力。
在语言听说方面,这些华人孩子和国内孩子一样,从小就开始接受汉语语言输入,因此在发音和基本的语音理解两个方面都十分接近国内孩子的水平。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中文只要会听说就行了,殊不知要是没有书面语言的输入,孩子们的听说能力是非常有限的。
因为继承语只在家庭或者中文学校说中文,不像国内孩子,在绝大多数时间和地点用的都是中文。所以他们所说的中文都局限于生活用语,诸如吃饭、睡觉、去公园之类的。
很多国内刚过来的语文老师看到这边的教材会觉得这你说我说他说的文章还有什么需要讲解的,其实是和家长一样高估了孩子们的中文语言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碰到很多趣事:
“你们再不听话,我就给你们点颜色看看”
“老师,你给我们什么颜色看呀,红色还是黄色的,我喜欢粉色的…..”孩子们一下就乐了。
“水手是什么意思”——“water hand”
“打手”——“hit hand”
“五花八门”——“Five flowers Eight doors” …..
学猎人海力布时书上写着“带头的鸟儿说我们得赶快离开这儿”
一个孩子马上举起了手,怔怔地问:“老师,带头的鸟儿说话,那别的鸟都没头吗?太可怕了”——这就是海外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
至于把“我吓了姐姐一跳”说成“我给姐姐一个怕”“我的妹妹今年两岁老了”“我的妈妈买菜在大统华”“我家有二狗”这些英式句子,那是司空见惯的。
因此我们要认识到海外孩子的中文听说能力和他们特殊的语言环境,以及在这门学科上所能付出的时间,设计适合这些孩子的系列阅读教材,循序渐进地提高孩子的认读能力,同时丰富他们的口语表达和听说能力。